从入门到精通,在这中间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?——关于学习的些许思考
从“入门”开始
从神经系统发育渐趋完成开始,我们的大脑便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各式各样的信息。
那些携带着信息的物理或化学信号借助我们的眼睛、鼻子、耳朵以及皮肤转化为大脑可处理的信号进而被处理和解析。
那么我们从接触新的知识(也就是新的信息)时,究竟发生了什么?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。
从信息的传播说起
相信大家都读过刘慈欣的那篇《乡村教师》,文章中有一个外星高级文明测定地球文明等级的桥段,外星文明某星际舰队的统帅从执勤军官那里得知:“他们(文中指地球人)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,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,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,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。”
在《乡村教师》的世界观中,碳基文明舰队的统帅与执勤官之间通过能量场进行四维通讯。在他们所属的文明中,知识积累通过记忆遗传来实现。这与人类文明传递知识的方式相比有很大不同。关于人类的信息传递,文中有这样的描述:
‘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?’
‘大约每秒1至10比特。’
我们知道“知识”绝大部分是陈述性的语句,通常也称为“命题”。有些命题不必证明即可判断其真假,还能作为出发点,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得到其他命题,这样的命题称为“公理”。知识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:1.本人经过实践总结,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为真的命题;2.由他人亲身实践并验证的真命题,以命题的形式给出,通过交流获得。
我们与某个事物打交道,总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,只是有些人经历的过程耗时较长,一些人耗时较短。当我们考察人类社会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时,我们可以注意到,一个个体经过实践取得的知识,要毫无保留地、“原汁原味”^1地传递给另一个此前对他将要接收的知识一无所知的个体,通常需要花费一番精力。
问题在于对某一事物^2“了如指掌”^3的人,在处理关于这个事物的问题时,由于他相关思维活动已经熟练,经常趁大脑不注意时便将一些工作完成,于是在他总结经验,将经验转化为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时经常会“遗漏”^4一些细节
有监督学习&无监督学习
我们的学习过程也大致分为两类:1.有监督学习,即有长辈或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学习。这种学习通常既有学习材料(一般是成体系的教科书),又有指导者;2.无监督学习,没有指导者,仅有学习材料的情况下的学习。
To be continued…
从入门到精通,在这中间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?——关于学习的些许思考
https://hexo.kismet-wl.uk/2025/06/29/从入门到精通,在这中间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?-关于学习的些许思考/
install_url
to use ShareThis. Please set it in _config.yml
.